圖/pexels
子曰:「長壽多辱」,「辱」就是失去了尊嚴。長壽而又能享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意境,是人生幸福之境界。有人說:「尊嚴是內在的」;「尊嚴是永不會毀滅的精神」;「尊嚴的真諦重人格」。
根據英文辭典,尊嚴有多個面向的解釋:「尊嚴被定義為值得尊敬的個人品質、聲譽高、值得尊重或尊敬的品質或狀態、適當的驕傲和自尊。」「如果一個人的舉止或行動有尊嚴,他們就會冷靜、克制、令人欽佩。」總結來說,「尊嚴是對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以及其他人對你的尊重的感覺。」如果缺乏「值得尊敬的個人品質。」那就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打造尊嚴老人社會
近年來全球持續關注老年人人權議題,聯合國於1991年通過《聯合國老人綱領》(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Older People)提出聲明,分別為「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尊嚴」五個基本人權角度倡議老年人人權。而打造一個有尊嚴的老人社會,可先從拋下尊嚴與面子做起:
1. 活出自己:老年人心胸開闊、思想靈活,創造價值,非家人或社會的累贅,才是真正有尊嚴的老人社會。
2. 尊重建立在自尊的基礎上:人要有健康的身體,要有幸福感,最重要的是被「尊重」。被社會尊重、被家人尊重,更重要的是自己尊重自己,才會有尊嚴的概念。
3. 經濟獨立老得有尊嚴:退休前有儲蓄理財的好習慣,為老後生活做好財務規劃。
中高齡就業者尊嚴勞動
我國於2019年12月4日立法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本法第一條明示立法目的:「為落實尊嚴勞動,提升中高齡者勞動參與,促進高齡者再就業,保障經濟安全,鼓勵世代合作與經驗傳承,維護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權益,建構友善就業環境,並促進其人力資源之運用,特制定本法。」並明文禁止年齡歧視,保障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勞動權益,透過各項措施促進就業,排除就業障礙,以建構友善就業環境。「尊嚴勞動」的四大理念包括有:
1. 平等:工作是平等且公平的。
2. 人性:即健康的、安全的工作環境、舒適的、有尊嚴的工作環境。
3. 安全:足夠的健康防護、退休金、家計生活之協助。
4. 尊嚴:在工作上受到尊重、能表達對於工作環境的關注與參與。
在尊嚴的環境中,實現頤養生活
具自主行動能力的長者,可積極參與多元化健康促進活動,包括健康體能、飲食、防跌、口腔保健、戒菸、心理健康、社會參與、預防保健、慢性病防治與血壓量測等健康活動,促進生活,實踐活躍老化。
居住在老人公寓住民的健康長者,應有權在人性及尊嚴的環境中,享有安全、養生的環境,實現精彩的頤養生活。
而居住於安養機構日常生活能自理之長者,除機構應依據老人的身心需要,提供照顧服務之外,在安全的前提下,應盡量透過復健的協助,在最大的限度內讓長者維持自主能力,過著有尊嚴的生活。例如行走、吃飯、如廁、摺衣、洗杯子等簡單的動作,應儘量讓長者動手,不代勞。進一步說:「對於亞健康以及有自理能力的長者,要學會與慢性病相處,力行健康促進生活。」
長期照顧為長者提供尊嚴的服務
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有近兩成失能,無法自行進食穿衣,女性平均失能時間為7.2年,男性為5.7年,顯示老人活得老,卻不見得活得好。從長期照顧的角度來看:「尊嚴的服務應以尊敬之心、重視長者的自尊,提供有品質的服務。」
養護、長期照顧機構面對長者尊嚴的相關問題,例如臥床、大小便失禁,卻得接受在他人面前敞開私密、導出尿液、處理排泄物、洗澡等服務,須注意長者的尊嚴,注意保護長者隱私。在可能的情況下,遮蓋一下身體或拉上隔簾。由細心、有愛心、可信賴、受過專業訓練的照顧服務員照護長者,處理得乾乾淨淨,沒有一絲異味,確保長者珍貴的尊嚴。
照顧過程中,耐心的和長輩一面溝通,一面提供服務,不讓他感到困惑迷茫,這也是尊重。對於失去語言能力的長者,主動向其打招呼,道聲早安,握握他的手,這是尊重的表現,長者的內心會感到溫暖的。個別化服務有助於實現尊嚴照顧。
在高齡社會下,要活得健康,還要活出尊嚴。老人照顧需要看到「人」,而不是「老」。讓長者享有自主、尊嚴的生活、生命的品質,尊嚴是需要我們細心去理解呵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