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最新消息相關文章【專欄】社交助「宅老」降低失落感

【專欄】社交助「宅老」降低失落感

日月如梭、年華老去,是生命的自然現象。但是什麼是老?有許多不同的看法,最普遍的是以年齡來區分,大多區分為65歲以上退休就是老年。依照精神分析學家Freud的觀點,人類由誕生開始即有兩種本能,一是生命本能,一是死亡本能,生命本能顯於外在日常生活中;死亡本能則隱於內。

 

隨生命的逐漸消失,死亡也愈發顯露,最明顯的是失落,我們一生有不斷的失落,失去兒童的天真,失去少年的夢想,失去青年的活力,壯年的拼鬥,當老年來時,我們失去身份、地位、財富、朋友、親人…,最後失去生命,失落是老年人憂鬱的根源;若再深一層的探討,發現死亡本能的顯露,更是焦慮的種因。面對不斷的失落造成對生命的失望與無意義感,應當協助老人再次的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另一方面,長期的失落感,使許多長者喜愛獨處,成為「宅老」,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式幫助他們:

  1. 敘述你在獨處時的感受。
  2. 感到孤單時,可以做一些新的嘗試與突破,例如:強迫和別人打招呼。
  3. 做自己最愛做的事;發揮自己的嗜好,完成青壯年時期未盡的事功,如寫作、繪畫、書法、閱讀、園藝…,以竟心願。
  4. 寫些信給你的重要人物,告訴對方你的思念、悲傷、往事回憶等等,但不一定要寄出。
  5. 敘述或寫下你最理想的生活環境/條件-衣食住行、社交、友人、醫護等等。

 

我們在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有片刻與自己獨處的時光,才能讓自己深層的思考與沉澱。

 

退休長者的嚴重失落感,無價值感及面對死亡的接近,越發顯示出日常生活中社交活動的重要;透過人際關係,才能將長者從獨處的沉溺中,引向人群,如此可以降低焦慮與憂鬱,也增加些生命的目標與意義,例如:

  1. 依照個人的喜好、專長參加團體活動(不超過10人的小團體交往,否則溝通的關係較為複雜,形成適應上的困難)。
  2. 小團體的活動可以多樣化,但必須以互助合作為主軸,以增加相互的溝通,開放坦誠討論,無需爭辯,才能增加樂趣,得到正面的回饋。(種種小團體的活動,不必稱之為心理治療,因為生命老化,並非疾病。)
  3. 安排親屬、志工、老友,不定期的來訪、聊天,甚至於採集長者的生活智慧。
  4. 另一方面讓長者主動表示對別人的關懷,如訪問青少年學校,公司行號,某一專業人士。在友誼關係中,了解社會現狀,尋找生命的滋養。

 

隨著時光的消失,身體上的病痛也逐漸增加,年長者會不斷進出醫院,增厚病歷,正如昔日增加學經歷一樣,這些顯示出死亡已漸漸靠近。年輕時我們總覺得死亡離開的很遠,但知道必定會死亡,只是無法預測,當真來時誰都無法阻擋;沒有預警。星雲大師說:生命不是生老病死,死亡只是一種轉化,未必是悲劇。當死亡接近時,我們會回顧一生:自己過了一個有生產、有貢獻的人生,調適了成功與失敗;或者感到一些失敗、罪惡、自我排斥、懷念未完成的事功,終至恐懼死亡。艾瑞克森(Erikson)認為老年最重要的任務是一生的統合或絕望,所以當我們面對生命最後的時刻時,需要平靜地離開,無需悲傷,也無需後悔,不執著於身後的一切,告別生命就像老鷹振翅高飛,衝向藍天。

 

 

 

(撰文/救國團 黃正鵠召集人)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內容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

 

 

 

您的身份是?

一般使用者

一般使用者

看老年憂鬱相關資訊

照顧者

照顧者

看照顧者的相關資訊

銀髮族

銀髮族

銀髮族該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