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今年六十四歲,個性內向、緊張且不善交際,但做事認真負責,深受同事與主管喜愛。李先生與太太胼手胝足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唯一的孩子雖然有輕度智能障礙,但能做簡單的工作,乖巧聽話,不用讓人太操心。
四年前李太太因病住院,家中頓時少了一份收入。在太太住院期間,李先生也得負起照顧的責任,擔心太太的身體健康,又要操心家中經濟。逐漸地,李先生出現憂鬱情緒、提不起勁、失眠、疲倦、背痛、全身發癢等症狀。除此之外,思考與反應變慢,無法繼續工作,更令他自己害怕的是,體重驟減10 公斤。孩子也注意到李先生反覆談到關於死亡的事情,交待後事。經醫師診斷為憂鬱症後,李先生於精神科病房住院三周。經過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李先生康復後,重新回到原來的工作,一年後也成功停止抗憂鬱藥物治療。
可是今年太太又生病了,在急性期後,李太太住進離家遠但收費相對低廉的護理之家,並且等待白內障與膝關節置換的手術。李先生感到經濟壓力頓時如排山倒海而來,無法常常見到太太使得他總是放心不下。
李先生沒有辦法對其它人訴說目前的狀況,當每次與孩子談起這些壓力,兩個人反而更陷入愁雲慘霧中,氣氛變得更緊張。因此他的憂鬱症狀再次發作,而且這次自殺的念頭總是揮之不去。李先生再次住進精神科病房。
住院前兩周,李先生顯得非常焦慮,但思路卻如糨糊般無法表達自己在擔心什麼,旁人的鼓勵與支持也起不了作用。經過抗憂鬱藥物與鎮定劑治療後,李先生開始能夠與醫療團隊討論壓力為何,瞭解醫療團隊建議處理的步驟與期待,可以逐漸改變對壓力事件過度負向解讀的想法。這時,症狀有了顯著的進步,但在病房中。李先生仍然顯得少話與退縮。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李先生開始參與團體活動,並且時常能與其它患者和家屬一同坐在交誼廳中看電視。
出院後,太太依然需要住在護理之家,經濟困境也沒有改善。現在,李先生覺得事情已經發生,多擔心也沒有用,能做多少算多少。在李先生退休後,經常一個人去健行或運動,覺得日子很愉快。
雖然憂鬱症不必然與壓力有關,但壓力事件的確會促使憂鬱症的發生,尤其是對「會得到憂鬱症」的人而言。憂鬱症與大腦功能有關,是遺傳因子與環境因素複雜交互作用的結果。目前沒有檢查能預測一個人是否會發生憂鬱症,但「過去得過憂鬱症」是未來發生憂鬱症重要的危險因子。
李先生容易緊張與內向的性格,使得他面對壓力時有更多負面情緒,而且不容易向外尋求情緒的出口。此外,無論是太太生病或經濟困境,都威脅到李先生有限而且勉力維持的支持系統。一旦憂鬱症發生並影響到思考、行動與執行能力,李先生幾乎不可能靠自己克服目前的困境並調適壓力,而且憂鬱症帶來的症狀也會成為新的壓力源。
「想開一點」、「太太病情已經進入穩定期」、「經濟狀況不如你想得那麼糟」,這些合乎現實的鼓勵只有在憂鬱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時,能讓李先生覺得好一點。常常有病人說「我不想吃抗憂鬱藥,吃藥的話會被藥物控制」,這反應了患者對於失控與陷入不自然的狀態感到擔心,也是對藥物治療的誤解。
當發生憂鬱症的時候,藥物治療反而能幫助病人減輕疾病所致的病理狀態,讓病人得以重拾原來的能力以調適壓力、解決問題。李先生透過醫療克服憂鬱症,也在治療過程中建立新的支持系統,定期的回診讓他對生活更有信心了。
(撰文/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奕廷主治醫師)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內容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