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奶奶,晚婚,育有兩名子女。中年時,丈夫不幸因病過世,需獨自撫養孩子。從那時起,她以業績爬上第一為目標,不斷超越極限,刷新紀錄,是個超級業務員。萬奶奶靠著多賺獎金養育子女的動機,讓她比別人更努力,沒有絲毫鬆懈的餘地。經過幾十年,子女順利長大,各自有了穩定的職業,萬奶奶也退休了。前陣子,女兒介紹了男友給母親認識,表示對方想結婚。但萬奶奶認為對方收入不夠高,又居住在外縣市,非常不能接受,與女兒大吵一架。一向溫順乖巧的女兒,自那天離家,避居在朋友住所,手機也不接。經過一個多月後,兒子出來緩頰,建議彼此各退一步,女兒也答應一個禮拜後會回家。但此時,萬奶奶開始出現每日食不下嚥、體重暴減、情緒低落、夜不成眠、時常哭泣等症狀。萬奶奶的姐妹發現情況不對,勸說她就醫。在醫師的建議下,萬奶奶的姐妹瞭解,除了藥物與心理治療外,也要從日常生活中設法改變現況,於是以各種理由邀約她參加活動,讓萬奶奶多出外走走,多與他人互動。
萬奶奶接受適當的治療,加上年紀相仿的手足陪伴,透過參加社團,認識新朋友,逐步走出憂鬱,建立屬於自己銀髮的生活圈。與子女的關係,也更加融洽。
從萬奶奶的故事中發現,她覺得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標準進行,就感到不可行或不放心。她過度追求完美,想要控制一切,自己卻也無法輕鬆,反而將自我重重束縛在得不到的人事物上。使得簡單的幸福、喜悅或快樂,都在這樣的過程中,被自己推開,使自己陷落憂鬱的低谷。
老年期是人生中必然經歷較多失落的階段,子女成家獨立遠去、退休遠離職場舞台、身體老化力不從心,對於完美主義的人而言,過去使之成功的性格,若未適當修整,反而容易落入情緒泥沼,成為老年憂鬱的高危險群。建議長輩多增加各式退休後活動的安排,讓生活多彩,不執著於單一的人事物。在心理層面,則是要放鬆標準,過關就好,享受平淡、活在當下。同時,也要能肯定自己年輕階段的努力與付出,可以給予孩子建議,但要適時放手,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
(撰文/臺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 蔡佳芬主治醫師 )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內容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http://www.etmh.org/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