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歲的蘇奶奶,在八、九年前,因原本個性嚴厲的丈夫中風,性情變得更加急躁、時常發脾氣,甚至還出現妄想,她在照顧先生的壓力下,開始變得悶悶不樂。一次,她北上至女兒家住幾天,原本的情緒更低落,甚至覺得女兒養的貓,都出現瞧不起她的眼神。低落的情緒、在乎他人的眼光、對自己失去信心的蘇奶奶,連貓咪的眼神都成為打擊她的關鍵。
蘇奶奶不但罹患憂鬱症,還有巴金森氏症纏身,時常感到脖子很緊、雙手顫抖、動作變的緩慢、肢體也比以前僵硬,神經開始退化,甚至出現肚子痛的現象。六年前某天晚上,蘇奶奶的腹部大量出血,送醫急救才發現,被診斷出已罹患卵巢癌第四期。經歷了開刀、化療之苦,蘇奶奶的情緒也隨之低落、起伏,在癌症病情獲得控制一年多後,沒想到先生竟離世了。一連串的事件與重大變化,使蘇奶奶一直深陷於憂鬱症之中。
幸而家人的關懷及即時帶她求助專業,蘇奶奶定期接受藥物治療,此外跟著女兒一起學習刺繡,她會自己看書或上網看教學影片,並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刺繡作品。女兒也協助她學會氣功,每日規律練習後腿部抽筋不藥而癒。在子女協助下,她開始使用手機的通訊軟體,與台北的家人或國外的孫子進行視訊,感到十分快樂。因此她對於生活充滿無盡的感謝,這一連串改變,讓她走過憂鬱,活出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從上述故事可以看到,蘇奶奶因為照顧生病的丈夫,備感壓力,加上自己身體不適,讓原本情緒低落的她,在一連串的重大事件後,引發憂鬱症。
我們的生活建立在六大面向中,分別為:生理、心理、靈性、家庭、工作與人際。
而憂鬱症是源於「失落」,人在失落時會感到憂鬱,當邁入老年,六大面向慢慢皆有失落現象─身體生病、心理缺少新的學習與觀點、家庭中兒女離家打拼與伴侶離世,工作上退休失去職場舞台、人際互動也因朋友離世而減少、靈性上對生命價值感到灰心等,都是引發老年憂鬱症的原因。因此,協助老年人重新審視這些面向,從中找到生命價值及生活目標很重要。無論是定時到公園運動、學習新事物、培養新興趣,與家人朋友交談、擔任志工,心靈信仰等,都能降低老年人的失落感,加上藥物治療,可大幅降低憂鬱的機會。
(撰文/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一般精神科 黃宗正主任)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內容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