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最新消息相關文章【專欄】青花菜的滋味

【專欄】青花菜的滋味

 (撰文/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 詹佳真主治醫師)

 

  73 歲的陳太太由女兒陪同到精神科門診就醫,女兒表示母親平日身體硬朗,早上固定到住家附近的公園運動,晚上還可以張羅祖孫三代共 10 口人的晚餐,周末可以用視訊軟體和住在美國的兒孫交談。約在兩周前發現母親變得比較沉默,神情較呆滯,早上也沒去公園運動,燒出的飯菜口味也變了,不是忘了加鹽,就是炒菜油加太多,昨晚回家發現母親沒有煮晚餐,食材堆放在流理台上,一個人坐在地板上落淚。看到女兒進門喃喃自語的說著:「我怎麼都不知道如何做飯了呢?」女兒擔心母親得了失智症,趕緊帶來門診就醫。

 

  坐在診間的陳太太,衣著略顯邋遢,表情愁苦,一張口就以微弱緩慢的語調重複的問:「我是不是癡呆了?」我進一步詢問怎麼會有這種感覺,陳太太回答:「我怎麼連青花菜怎麼煮都不會了呢?我每天都作這道菜的啊!」在接受認知功能檢查時,陳太太低頭努力思考了一些時間,最後痛苦的回答:「怎麼辦?我腦袋一片空白,我無法思考了。」陳太太在診間測量的血壓、心跳都正常,也沒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陳太太於十年前曾因憂鬱症接受一年的藥物治療,在完全康復後停藥,十年來功能都很正常。因此安排血液與腦波檢查後,我開立抗憂鬱藥物給陳太太服用,囑咐女兒母親生病了,家事須安排代勞,解除母親工作的壓力,並與陳太太相約兩周後回診。

 

  兩周後返診,陳太太的表情輕鬆許多,說話速度也快了一些,但是還無法恢復到公園運動的習慣,也還想不起來要如何煮青花菜。陳太太的身體各項檢查結果都在正常範圍內。於是根據陳太太身體狀況調整藥物,並在相約兩周後回診。兩個月後,陳太太恢復到公園運動的習慣,但是討論到如何煮青花菜時,陳太太表示,在生病的前半年,她已經對準備晚餐的事感到焦慮,吃過午餐後就開始擔心晚餐來不及準備。隨著年紀增加,動作變慢、腦力變差,要準備十個人七八道菜的晚餐,已經有力不從心的感受。女兒當下告訴母親不用擔心晚餐的事,以後都交由子女處理。

 

  半年後,陳太太的生活完全恢復正常,不但恢復運動習慣,還參加了社區附近的歌唱班,可以做一點家事,但不再準備晚餐。當然,每天中午,還是為自己和老伴煮一道自己最喜歡的青花菜。

 

  也許你或周遭的長輩身邊也曾出現上述的情形。根據統計,全台罹患不同程度老年憂鬱症的人口已高達31萬人。當家中長輩常常抱怨身體病痛、記憶力不如從前、不再從事原本有興趣的活動,到醫院檢查卻又找不出原因時,可能就要注意長輩可能是罹患憂鬱症。老年憂鬱症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是能恢復其角色功能的疾病。對老年憂鬱症有更高的辨識與警覺性,就能有效預防。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內容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欲知更多資訊,請上http://www2.jtf.org.tw/elderly/

 

 

 

您的身份是?

一般使用者

一般使用者

看老年憂鬱相關資訊

照顧者

照顧者

看照顧者的相關資訊

銀髮族

銀髮族

銀髮族該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