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最新消息相關文章【專欄】安養機構,去不去?

【專欄】安養機構,去不去?

安養機構,去不去?

自宅安老才幸福?

 

當年齢增長,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未來,需要被他人協助或照顧。由於社會高齡化少子化,獨身或是獨居的情況普遍。有些人單身沒有伴侶,也有些人伴侶已經亡故,或是因為生病體弱、老化退化等其餘因素並未同住,或是無法勝任長期照護工作。有些人並無子女,或者子女因為就業等其他因素,長期居住於外地,無法就近照顧。有些個案的居家受到環境的限制,不適宜作為年老後的長期照護地點。譬如空間狹小,無法讓失智者有足夠的漫遊空間,或是住家為高樓層的公寓住宅,不方便行走有困難的銀髮族出門就醫及活動。即使家中環境適合,也有人力可親自照顧,仍然可能會因爲疾病或失能的因素,需要更專業的照顧。例如因病需要密集翻身、中風後有密集復健的需求、需每日接受特定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等。

 

由此可見,不管是為我們自己,或是為了日後長輩的照顧安排,是否考慮入住安養、長期照護機構,是一個需要思考面對的重要的課題。與其到了萬不得已需入住安養機構時,才來倉促決定。倒不如趁意識清楚,能夠表達意願的時候,提早來了解研究與抉擇。

 

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你的安養機構

 

那麼要如何選擇一個適合的安養護機構呢? 許多人都不禁會問同樣的問題。我的答案是,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有適不適合。我們得努力去尋找那最適合的。當覺得抉擇有點困難的時候,可以請教相關的專業工作者。討論看看,如何才是最妥善合適的?舉例來說,選擇了環境寬闊空氣清淨的郊區安養機構,卻有可能因為離原本的住家太遠,讓高齡的配偶不便探視,相對減少了親情的交流。相對的,選擇了市區裡的小型安養機構,方便探望及送醫,但居住空間較小,住民彼此干擾變多,夜晚噪音擾人,也可能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建議大家可以親自前往安養護機構去參觀了解,聆聽介紹(註:疫情期間受限)。看看環境布置和設備,這部分也是一個考慮的重點,因為多數人都喜歡美觀的設計,長輩對此有自己的好惡,甚至影響到入住的意願。再來是機能服務,部分安養機構則提供有配套的復健療程。針對身體活動功能,或是維持認知功能,由專業的治療師定期評估安排。也有的機構具備有駐診醫師,方便住民追蹤治療慢性疾病。

 

近來推動安寧緩和照護,也有長照機構內設了安寧緩和區,希望能達成長輩就地終老的想法,不在最後一哩路多受奔波往返醫院之苦。千金難買的,是機構照顧者與長輩之間的情誼,參觀連絡時,不妨多聊個幾句,看是否能結下這美好的緣分。

 

我的老化由我規劃

 

過去在選擇安養護機構時,多仰賴照護者或是親屬來收集資料,並且下決定。甚少聽見銀髮族為自己發聲。面對未來,更希望你我都要有面對老化的勇氣,依照自己的個性與喜好,設想將來各種照顧服務的需求,甚至是臨終安適的想望,主動地表達自己對長期照護的預想選擇。

 

 

(撰文/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醫師)

 

 

您的身份是?

一般使用者

一般使用者

看老年憂鬱相關資訊

照顧者

照顧者

看照顧者的相關資訊

銀髮族

銀髮族

銀髮族該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