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蔓延從去年(2019)年底開始至今四個多月,全世界的專家們對於這個疾病仍無法充分掌握預防及治療方法,但臺灣的防疫成績卻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當世界幾個重要城市的居民仍然處在停班停課的狀態,我們大部份民眾仍能繼續保有正常上班上課的生活,這正是全民努力以及犧牲部份個人自由得到的好成果。
疫情蔓延,長輩壓力也跟著拉警報
不過疫情仍然持續中,我們仍然處在極大的心理壓力下過生活:疫情的不確定性、害怕被傳染、對死亡的恐懼、經濟的壓力、社交孤立感等種種種壓力,讓我們無法用過去習慣的方式生活,這種改變對年紀較長的人,更是一大挑戰。
有的長輩一個人要買全家五、六個人的口罩,每天晚上都要去規劃到那裡去排隊買口罩,一早就出門,忙個半天才能完成任務;有的長輩平常都以到醫院做治療為生活主要目標,這段時間到醫院不方便只好關在家裡,成天擔心,從擔心自己的身體,擔心小孩的工作感情…,腦袋像跑馬燈一樣停不下來;有的長輩平日都有晨間運動的習慣,這段時間不敢出門,以致於白天活動量不足,晚上無法睡覺,白天疲憊不堪,焦慮不安,也無法睡覺。
規律生活作息,降低「未知」帶來的焦慮
對於過度焦慮的長輩,不妨試試我們提供的下列建議,以緩和疫情對生活產生的影響:
1. 維持規律的作息:
不管幾點睡覺都要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因為起床活動的時間會決定你晚上幾點可以入睡。寧可早點起來,欠點睡眠債,晚上才好入睡。
2. 保持白天的活動力:
能走就不要站,能站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躺。找點小事來做:整理衣櫃、整理廚房、掃地、種種小盆栽,透過親手完成一件事情達到增加自我掌控感,減少焦慮不安。
3. 每天下午兩點固定收看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報告:
這是由全國最專業的醫療及公衛專家,根據最完整確實的資料所做的報導以及判斷,是最值得信任的訊息來源。有了正確的訊息,就要減少接收模糊不確定以及誇大災難化的訊息讓自己感受不安焦慮。
臺灣至今疫情仍相對穩定,我們一方面嚴謹落實防疫三步驟: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一方面也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態,逐步恢復正常生活,等待抗疫成功之日到來。
(撰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詹佳真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