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最新消息相關文章【專欄】社會參與,讓老年生活更自得

【專欄】社會參與,讓老年生活更自得

    有人用旭日東昇、如日中天及夕陽無限形容生命;而我卻喜歡用河流形容人生發展。河流初始於高山,涓涓細流;青壯之時,遇到磯磷深谷,激喘急流且激起水花;中年之時,迂迴蜿蜒;老年之時,若能不辭細流,匯聚開闊,悠然入海。

 

對生命及未來的恐慌、進而憂鬱的案例

    許多進入空巢期的長者,過度關注身體健康的變化,甚至因為職場或人際壓力而導致胸悶、心跳快、腹脹、頭昏等自律神經失衡的焦慮症狀,甚至引發喘不過氣、心肌梗塞及快要死亡等恐慌症現象,之後失去自信、頻繁到醫院進行檢查。

王先生是追求完美、負責盡職的補習班主任。50歲時發現總膽固醇過高,便天天運動。有次與補習班的學生家長發生衝突,感到憤怒,到住家附近山區健走,卻因為突然喘不過氣、胸悶、心悸、頭暈及冒汗,懷疑是心肌梗塞發作而送急診。醫師檢查後未發現異常,但王先生卻鬱鬱寡歡、沒自信、胃口差、失眠、體重減輕,甚至出現自殺想法。轉診到精神科,診斷為憂鬱症,經過藥物治療及緩和的認知衛教說明與討論,王先生了解中年後,體力、心跳及血液循環不如以往,長期壓力或勞累使腦部荷爾蒙失衡,進而影響自律神經失衡,導致恐慌發作。若加上壓力、重視金錢價值、害怕老化及死亡等負面認知,易導致憂鬱症。他也了解憂鬱症是可以治療而痊癒的,經過家人支持、醫師鼓勵,減少補習班的課程時間、投入公益服務,因與人群互動,重新體會生命價值,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拋開老人刻版印象,創造樂活老年的願景

    「老化」、「老人」在美國及台灣時常帶有負面意涵,有人用「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或「邁向生命終點、朝死亡靠近」等刻版印象,甚至是「老人就會癡呆失智」、「老人就會憂鬱、無力、不愛動」等錯誤概念看待老年生活。雖然科學家或醫師仍未完全了解「老化」的生物機轉,但是可以理解的是:老化是生命的自然現象,老年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老化在30歲發育成熟後就開始加速,隨年齡增加。老化在生理機能的變化明顯。重要的是:社會要對老年的生活及生命有願景,拋開過去對老年的刻板化及汙名化(吃飽等死、老了就沒路用等觀念),發揮長者在過往生命的智慧,正向悠然。

 

活躍老化的正向概念

    相對Fries JF於1980提出「疾病與老年畫上等號」的概念,1987年Rowe JW及Kahn RL提出「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概念。1997年,兩位學者發現要成功過老年生活,除了「減少疾病發生」外,還要有「維持高認知及身體功能」及對「老年生活積極承諾」等要素,引領WHO在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的目標:「提升老年期生活品質」不只要有適宜的健康及正向積極心理觀念及認知功能,還強調老年生活要有「社會參與」。因此,「老」不等於「生病」及「沒有用」,我們在40歲後,視力開始老化,如:水晶體的調節變緩慢,發生遠視、老花眼等;50歲後聽力不如年輕敏銳,而平衡感及肌肉關節功能開始減緩,注意力與記憶力逐漸減退。但是只要規律生活、注意營養及運動,獨立生活及人際職業功能都沒問題。

 

 

    生活認知與觀念會影響身心健康,正向、包容及平和的態度是需要學習的。除了過去「活到老、學到老」外,也有研究發現「老狗還可以學新把戲」,腦神經經過人際經驗刺激後,會促進血液循環、提升注意力及調節度、降低心肌梗塞及中風風險,並減少孤寂感及憂鬱情緒。雖然,中、老年會出現健康、退休及親友過世等議題,但只要能敞開心胸、建立規律作息,統整人生經驗,進而有生命的智慧與正向積極的心態,自然能夠銀采瑞智、悠然快樂地面對及度過老年生活。

 

(撰文/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 歐陽文貞主任)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s://goo.gl/Fa2u3g

 

爽報連結

http://sharpdaily.tw/

您的身份是?

一般使用者

一般使用者

看老年憂鬱相關資訊

照顧者

照顧者

看照顧者的相關資訊

銀髮族

銀髮族

銀髮族該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