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婆婆的丈夫不幸因病去世了。與先生感情甚篤的她終日以淚洗面,不吃不喝,體重爆瘦十公斤,甚至出現想跟先生一起走的念頭。婆婆的兒子與媳婦看狀況不對,趕忙就醫。由於進食量太少,連身體內的電解質都失去平衡,於是緊急住院調養。所幸經過治療,金花婆婆的情緒和胃口都逐漸好轉,體重也上升一些。於是,我同意她返家休養,定期回到門診追蹤。
豈知出院才過了一個月,金花婆婆的媳婦就滿臉擔憂地回到診間來。我問了媳婦金花婆婆的近況,媳婦回答:「我婆婆剛出院時,剛開始第一個月,情況都不錯。可是慢慢地,又開始出現狀況,整天坐在家裡不出門,也很少跟親戚朋友聯絡。看到家中擺設,便想起老伴已經過世,心情又開始走下坡,我好怕又跟住院前一樣。醫師,到底該怎麼辦呢? 」「這樣可不行。之前婆婆住院時,我們每週一到五都安排了各式各樣的活動,這不僅僅是讓身體活動,其實也是透過團體的護理或是職能活動,來達到治療憂鬱症的目的。現在雖然回到家,建議還是要如法炮製。設法讓她參加社區的活動,成員年齡相近些更好,彼此的文化跟觀念相似,比較聊得上話。記得婆婆住院時,曾跟照顧她的護理師聊起年輕時打毛線的手藝一流,護理師藉機請婆婆指導兩招,她非常開心。所以若能再搭配上她原本的嗜好或專長,效果可能更好。過去有許多研究都指出,孤獨寂寞以及缺少社交互動正是造成老人憂鬱的危險因子,要設法消除它。」
金花婆婆的媳婦很用心,聽完馬上回去研究住家附近的各種活動,安排了每日早晨一起到公園去練習甩手功,又報名了松年大學的樂活編織班。起初金花婆婆有些不願意,細心的媳婦就拜託了熱心鄰居,時常前來敲門招呼一起去運動。接著再派出寶貝金孫使出撒嬌功,號稱學校交代要祖孫共同完成一件編織作品,推著金花婆婆出門去「上課」。如此進行了幾個月,逐漸讓每日的生活動了起來。也藉著這些活動,認識了些許新的「老朋友」,減少了枯坐家中思念過世丈夫的傷感。有些同樣遭受喪夫之痛的老奶奶,甚至會用自身的經驗來安慰並鼓勵她。又過了三個月,當金花婆婆回診時,我問了最近的狀況,媳婦表示最近兒子熱衷於參加假日馬拉松的活動,這些活動多是在風景秀麗的戶外舉辦。他們靈機一動,安排金花婆婆來當親友加油團,讓她能多多走到戶外踏青,也能跟上年輕人最夯的話題。我實在佩服金花婆婆的家人,不僅創意無窮,還能切實執行醫囑。
憂鬱的長輩常常會表現出退縮在家,甚麼事都不想去做,對嗜好也都失去興趣等等情形。除了就醫服用藥物治療或是接受心理治療之外,在生活中,最好的輔助方式,便是增加日照的機會,以及增加每日互動或是運動。進行團體的戶外活動,正是個一舉多得的好方法,能多和他人有交流,又能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腦內快樂的腦內啡跟腦源性滋養因子。走出戶外,面向陽光,讓憂鬱情緒跟汗水一起蒸發吧。
(撰文/臺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 蔡佳芬主治醫師 )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
爽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