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的陳先生,五年前從30年公職生涯屆齡退休。剛退休時,曾共事的同事們經常邀請聚餐,還算忙碌,但三個月後,飯局漸少,生活漸趨平淡,且不需要早早出門上班,變得更晚睡和更晚醒。半年後,作息變成清晨天亮時上床睡覺,下午兩、三點起床吃早午餐,生活作息晨昏顛倒。過節或特殊節日時,親友間的多次聚餐也推說身體不適或很忙而拒絶參加,與退休前每週會主動帶妻子到親戚、朋友家串門子的個性變得不同。妻子為了改變先生退休後的生活作息,找他一同去上褓母課程,陳先生參加一堂課後就拒絶再去上課,甚至聽到妻子要與課程認識的朋友們聚餐,還會板著臉暗諷那些朋友是狐群狗黨,妻子一度受不了他的冷言冷語,曾有離婚的念頭。
子女們察覺到父親退休後生活的異樣及父母之間的緊繃關係,討論後決定每週末必定有人回家陪伴,緩和兩人關係。在餐桌上偶爾詢問母親的上課及聚餐狀況,討論自己與朋友或同事的故事等,且邀父母一同外出走走,並主動詢問父親的作息狀況,表達關心並提供建議。初期,陳先生的作息沒變,但對於妻子與朋友外出一事,也就不再冷言冷語,到週末時甚至開始早點起床,陪子女聊天與外出,子女們也搜集社區相關課程資源,與父親討論並且鼓勵參與。剛開始,陳先生每週有兩天下午的日文課,接著在課堂認識的朋友介紹下,早上到衛生所擔任志工,偶爾參加旅遊活動,於是在退休快2年後,陳先生找回生活步調,作息回歸正常,也常與妻子到親戚朋友家串門子,上課及作志工是他生活的一部份了。
許多人在年輕時為了家庭、事業及理想打拚,常常期待可以放假不用工作的生活,但是真正面臨不需工作的退休生活時,有些人卻會因此失去生活重心,出現精神寂寞、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經常回想往事,或感覺孤獨、失落及悲觀等憂鬱症狀。且因壯年子女外出工作或成家,家中僅剩老年人互相照料的空巢家庭漸增,如今我們的社會中,每十位老人就有一人是自己一個人生活,如果老人經常獨處且少與人互動,容易產生悲觀情緒,甚至會有失眠,以及提早發生失智。
有人曾經問過我:「如果工作不再是生活的一部份時,該如何安排生活呢?」相信多數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人都面對過這個問題,而我從看診的病人及基金會接觸到的志工,我看到許多開心享受退休生活的老年人,他們身體不是沒有病痛,以醫學角度來看,他們大部份至少有一種慢性病,其中六成的人有兩種以上疾病,但他們會適量地安排自己的活動行程表,包括安排休閒活動、參與學習課程及當志工,藉此調適自己,重建生活重心,從中獲得自信,進而享受這種不須再為工作煩惱的生活。
每一個退休長者對於社會參與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例如從事志工服務、進修長青大學課程、參加藝文或運動等學習課程,這些選擇都進而可建立人際關係,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發展更有意義的生活;我尤其推薦退休長者參與志工服務,志工服務表面上看來像是單純付出,但在施與受之間,其實會增長自己的社會認知及增加自我社會角色的肯定,因為我同時擔任『老五老』基金會的董事長,有更多機會看到不少默默為社會付出一己之力的高齡志工身影,他們藉著幫助他人,讓老年生涯發光發熱,因此,我深切地建議每個人務必將志工服務納入個人退休生活的活動之一,每天或每週一次都無妨,量力而為,不要有壓力,儘量保持不間斷。
如果您是長者的親友,可以鼓勵長者多多參與社會活動,但請您協助他們解決參與過程的任何阻礙,例如缺乏資訊管道或交通問題。您可以就長者興趣,搜集居家鄰近的社區教育課程或有志工需求的機構等資源,例如:各縣市樂齡學習中心、救國團終身學習中心、社區關懷據點等相關課程,或者至住家附近的公所、衛生所、郵局、醫院、教會或廟宇等,詢問是否有志工需求。若長者已有固定參與社會活動時,需要多關心其參與情形,與長者彼此分享生活經驗及想法,有助於知識與經驗的交流與傳承,促進彼此相互的尊重與欣賞。
隨著年齡漸長,我們無法避免視力或聽力變差等身體功能的老化現象,但我們可以追求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成功老化就是能快樂、滿足、有幸福感的度過老化這個時期,讓生命不只是活的久,而是能活的有意義;若您還年輕,請您一同塑造「老而有用」的社會氛圍,鼓勵老年人能夠自信地參與社會活動並在其中發揮長才,擁有自己想要的老年生活。就像今年67歲的李察吉爾說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變老,能夠變老其實是一種特權、一種福氣!這個福氣要珍惜,所以在老化的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更多不一樣的規劃與安排,讓自己成功老化。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 林正介副校長 )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
爽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