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最新消息相關文章【專欄】記憶突衰退,可能憂鬱在作祟

【專欄】記憶突衰退,可能憂鬱在作祟

記憶突衰退,可能憂鬱在作祟

 

    64歲的陳先生,因為記憶力突然衰退,被家人帶至精神科就醫。家人描述,陳先生這兩週都無法入眠,即使服用原先心臟科醫師開的安眠藥,也要拖到凌晨兩、三點才能入睡。早上七點不到,又遵照囑咐起床運動,因而睡眠不足。整個人變得緊張兮兮,不斷重複交代家人要處理的事項。就診前一天,甚至忘記了通勤20年的上班路線。家屬擔心陳先生罹患了失智症,希望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及開藥,幫助陳先生改善記憶,延緩失智的現象。

 

    陳先生步入診間時,行動正常,對人、時、地的定向感良好。但他表情愁苦,言談間,常不自覺落淚。經問診後了解,陳先生因為睡不著覺,前晚連續吃了三次安眠藥,導致次日精神不濟、記憶力不佳。近一步詢問得知,陳先生準備將家庭事業交棒給第二代,近日處分一些名下的房產。分配時,因考量子女各自能力、條件不同,做出自認最理想的配置,公佈後,卻感受到子女認為此事處理不公,他深怕因此影響子女的感情,破壞家庭的和諧,每晚擔心得無法入睡,躺在床上時,感到更加不安,只好一直增加安眠藥劑量。自從生病後,子女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衝突反而減少。

 

    了解陳先生的病程後,先安排簡易驗血、腦部影像及認知功能檢查,並要求家屬代為保管陳先生的安眠藥,協助他依照睡眠衛生的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同時,為他安排一次家族會談,讓家族成員可以針對陳先生的困擾,進行溝通與討論。

 

   陳先生於兩週後回診,睡眠問題改善、不再不自覺落淚,也能像從前開車上班,日常生活功能恢復八成,陳先生和家人都同意不需要繼續做腦部影像檢查。陳先生自述和家人說出自己的擔心,得到家人的諒解與支持時,心中的負擔就此解除,失眠狀況獲得改善,不再亂吃安眠藥後,記憶也恢復大半。

 

    失智症和憂鬱症容易被混淆,但仍有些差異。通常,憂鬱症發生的時間點較明確,病程進展快速且不規則,且過去可能曾有憂鬱症病史。其次,憂鬱症患者常強調自己記性不好,拒絕回答問題或說不知道,而少有神經學檢查上的異常。因此,若家中長輩出現突然性的記憶力衰退,家人應多加關懷與陪伴,傾聽長輩的煩惱,協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擾,比服用藥物更加有幫助。

 

(撰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 詹佳真主治醫師)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

爽報也有相關資訊喔 http://sharpdaily.tw/

 

 

 

您的身份是?

一般使用者

一般使用者

看老年憂鬱相關資訊

照顧者

照顧者

看照顧者的相關資訊

銀髮族

銀髮族

銀髮族該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