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最新消息相關文章【新知】老年人回憶當年、多參與社交團體,易長壽又健康

【新知】老年人回憶當年、多參與社交團體,易長壽又健康

 讓老人家多說:「想當年…」可以讓他紓緩負面情緒及提升自信!根據一篇發表於〈中華護理學會英文期刊〉的研究指出團體懷舊可緩解憂鬱症,提升老年憂鬱患者的自信與生活滿意度。該研究蒐集1990年1月至2014年3月的531篇研究資料,篩選後分析10篇研究報告,評估團體懷舊對老年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發現,團體懷舊在介入後立即地緩解憂鬱症狀,其效果長達三個月,直至六個月後才消失,明顯提高了患者的自尊和生活滿意度。

 

  另根據澳洲一項研究指出,參加讀書會或教會團體可能可以增加退休後的壽命。研究者蒐集424名50歲以上之退休者資料,與類似背景仍在工作的人進行比較,研究長達六年。參與者被要求回答「參與幾個社交團體?」的問題,並填寫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的問卷。結果顯示,退休前生活品質好的人其退休後問卷調查的得分也較高;退休後離開一個團體,六年後生活品質得分則少10%;退休六年後參與者死亡率高達28%。結果發現,預測死亡的關鍵因素並非健康,而是取決於參與團體的數量。

 

     此外,研究也發現若人們在退休前每周從事一次劇烈運動,並且在退休後持續保持運動習慣,則其之後六年內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三。若運動量降至每周不到一次,則死亡率升高至百分之六。倘若完全停止運動,死亡率則升高至百分之十一。
 
     信義公益基金會董事長林信和表示,信義公益基金會致力於不老年代計畫,透過徵件方式廣邀大眾提供創新想法,讓高齡者多走出戶外,替老年人創造更友善的生活,並增加自我成就自我肯定。除了心不老,更希望年長者身體健康而不老,或積極地說是減緩老化。另外也建議長者定期的回診、注意身體的狀況,當發現些微痠痛、疲憊或憂鬱都應該提高警覺,讓身體保持不老就是對身體狀況有所知覺與維護。如何讓心不老,積極面就是不要老是退縮、覺得自己沒有用,同時應了解自己、與先前的年齡比較,避免同時做太多事情,量力而為才能走得長久,另一個維持心不老方式為多參與社交活動,像是校園、醫院或是社區的志工服務,不但可協助別人又可增加生命價值,也能學習上網,和年輕人或老朋友透過通訊軟體的互動,也是一種社會交流同時能讓自己的心不老。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憂鬱的老人經常感到寂寞孤獨,認為自己沒有用而退縮,當子女或家人想伸出援手,他們卻又不肯承認自己需要幫助,此時建議利用團體懷舊,讓憂鬱的長輩自然地接受治療。團體懷舊透過每回合的主題,以不同角度、話題,提供支持與溫暖。透過此療程讓長者的苦痛有了抒發的場合,肯定其生命價值。

 

  她建議家屬可應用懷舊治療的精神,以日常談話的方式陪伴年長者。如:以孫子女學校要交報告為由,從「故鄉」的主題,請長輩回想幼年時光、分享風土名情。詢問長輩印象深刻的事、一起欣賞照片,聊聊故鄉的名勝、名產,討論共同出遊的可行性等,為下回互動與出門走走埋下伏筆。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從上述兩個研究中可以知道人類是社交的動物,如忽略這個天性就會感到痛苦、甚至減少壽命。她表示適應退休生活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人的習慣在退休後會大大的改變,如原有的工作督促力,會因為退休而引發一些失落感,平日的社會互動也會因此大量減少。所以創造或增加有意義的社會互動,將成為退休後的另外一個目標,更成為健康的預測。

 

  她也表示年長者通常擅於回憶,或許對近期的事情模糊,卻對過往的種種印象深刻、而且反覆提及,她建議家人可以換個方式去傾聽或回應-例如當年長者重覆講同一件事情十幾二十次,不妨可以做個小功課,登記他說的次數以及傾訴的對象,在反覆聽的過程,就如同幼兒聆聽相同的故事,不但沒有不耐煩,反倒充滿期待。另她也建議年長者建立一個漸進式的退休生活,如果無法訓練自己成為馬拉松選手,不妨養成簡易的運動習慣,例如去公園走走、做做操,或者參加里民中心辦的活動,在這當中認識一些人、增加社交生活,同時也要積極地參與家族聚會,若無法一星期一次,至少要一個月一次,將固定的家族聚餐做為好習慣。

您的身份是?

一般使用者

一般使用者

看老年憂鬱相關資訊

照顧者

照顧者

看照顧者的相關資訊

銀髮族

銀髮族

銀髮族該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