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最新消息相關文章【專欄】你累了嗎?給「伴老者」的建議

【專欄】你累了嗎?給「伴老者」的建議

陪伴老年憂鬱症患者時,應先了解老年憂鬱症的成因、症狀,及老年人的特質。

通常老年人較不會主觀描述自己的心理狀態與情緒,而是透過身體不適來表現。因此在陪伴老年憂鬱症患者的過程中,有四個建議的相處模式,分別為:傾聽、支持、陪伴、轉介。

 

比起年輕人,長輩更害怕孤獨的感覺,他們希望有人可以陪在身邊,因此,在照顧老年憂鬱症患者時,支持與陪伴最為重要。

 

陪伴,不但能給長輩安全感,同時也能觀察長輩的行為或症狀,如:常講重複的話、記憶力變差、常抱怨身體的不適、飲食狀況不佳,或是走路容易跌倒,這些都是老年憂鬱症的警訊。。另外的常見症狀還包括食慾明顯下降、失眠、入睡困難、白天嗜睡,有些患者甚至會合併焦躁不安的症狀,這類的患者自殺的可能性更高,家人需要更加注意。

 

長輩不願意就醫的原因可能是認為看精神科醫師會被汙名化,或不願意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有可能對生命感到絕望而不想看醫師。當長輩不願意就醫時,建議家人可以針對病患的身體抱怨就診,例如長輩抱怨經常失眠,可以先帶長輩至睡眠門診。如果長輩比較能接受尋求身心科的協助,可以跟他們說「有憂鬱症的藥物可以讓你的情緒好轉,要不要試試看」、「醫院有人可以聽你說話,陪你聊聊天,要不要試試」,透過這樣的方式,提高長輩接受專業治療的意願。

 

一般而言,老年憂鬱症因為自殺率較高,且復發也會導致腦部退化,增加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因此老年憂鬱症患者服藥的時間會比較長,這時可以跟長輩說吃抗憂鬱的藥不但能讓心情好一點,也能「顧腦」、預防失智等,長輩就會更願意按時服藥。

 

另外也特別提醒陪伴者需要時常觀察自己的情緒,當自己覺得身心耗竭、疲憊、失眠或容易生氣時,就需要提高警覺,建議可以暫時離開照顧的情境,讓自己休息一下。陪伴者也需要有自己的交友圈及建立紓壓習慣,如運動、旅遊、靜坐,及與好友分享等,擁有正常的生活,才有能力照顧有憂鬱症的長輩。

(撰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 賴德仁理事長)

 

本專欄由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同合作,欲知道更多憂鬱防治相關資訊,請上http://www.etmh.org/index.aspx

 

 

 

 

您的身份是?

一般使用者

一般使用者

看老年憂鬱相關資訊

照顧者

照顧者

看照顧者的相關資訊

銀髮族

銀髮族

銀髮族該知道的事